上海平台 >>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北京森林站探秘之旅——2016年“中学生英才计划”暑期系列活动集锦(三)

2016/8/23 本文被阅读过9657次
 

  为进一步加强对2016年“中学生英才计划”入选学生的培养,激发青少年对基础科学的研究兴趣,开阔科学视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报国的远大理想信念,英才计划全国管理办公室组织展开了一系列暑期科技交流活动。此系列报道将带大家直击各项暑期科技交流活动的开展情况。

 

【“中学生英才计划”综合性野外科学考察简介】

  “中学生英才计划”综合性野外科学考察由中国科学院和英才计划全国管理办公室联合举办,主旨在于通过野外实地考察让学员对动植物、生态有进一步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科考兴趣,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科考精神。 2016年综合性野外科学考察于7月27日-8月1日在北京森林站(北京市门头沟区齐家庄乡小龙门)开展。

  2016年“英才计划”学员个人申请,英才计划省级管理办公室推荐、全国管理办公室审核选拔,全国共40名学员入选。上海丁玉良、周政赢、任俊哲3名学员入选。

 

 

学员笔记

 

(一)

丁玉良,上海中学高二学生

2016年“中学生英才计划”复旦大学生物学科培养学员

 

  “2016年7月28日,我从清华出发,和几位素不相识的同龄人挤在小面包车里颠簸着来到了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最初的热情始于在植物研究所对匡廷云院士的一个提问。刚结束清华夏令营的我饱含着对先进生物技术“冷冻电镜”的兴趣与好奇,和匡院士畅谈了未来结构生物学的发展。从那时起,整个考察队认识了我,认识了这个热爱生物、活泼外向的上海学生。后来,我成为了科考班子六组“昆虫组”的组长,跟随着两位土生土长的北京老师开启了五天的昆虫王国游记。五天来,从一开始不知道如何捕虫,到后来细眼虫网的使用自如和对灯诱、黄盘的了解;从初始不分蜂蝇被熊蜂蜇,直至最后一天能将捕获的昆虫细分到属种;从最初对昆虫标本的一知半解,到五天后能够熟练制作标本并拍摄视频进行展示……在森林公园的经历不仅是个人学识的提升,更是一种经验的积累,用自身的实践懂得了大自然的伟大,对适者生存的残酷机制的敬畏。”

 

 

(二)

任浚哲,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一学生

2016年“中学生英才计划”复旦大学生物学科培养学员

 

科学+兴趣:记一场有意义的科考之行

  7月27号至8月1号,我在北京东灵山进行野外科考。在这短暂的6天里,我不仅开始初步接受动植物知识,了解生物,也与不同地区的同学们有了深厚的友谊。这几日,可以说是一段绝无仅有的经历,十分难忘。 

 

起因

  在接到夏令营报名通知单的时候,我与班里的同学说好了一起报名清华的生物课程。然而最终的名单里,我被分到了中科院的野外科考项目。一开始的我对这个项目并不感兴趣,作为一个平时不喜欢运动的女生来说,爬山也可以算是一个大难题。在出发的前一天,我甚至还是闷闷不乐,提不起兴趣。经过5个小时的车程,在植物所集合,我才渐渐发现原先的想法是多么的错误。

 

破冰

  在此之前,我还从未有过与全国各地的学生一起夏令营的经历。27号晚上的破冰活动,大家围坐在长桌边开始做自我介绍。大家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霸,对于自己的兴趣与想法侃侃而谈,整个过程中不乏欢声笑语。一群年纪相仿的同学们有着志同道合的目标,轻轻松松就可以打成一片。我也认识了许多外地的朋友,互相交换了联系方式,收获了一份份珍贵的友谊。

 

课题

  经过多方面考虑,我最终选择了课题《不同类群植物遭动物取食程度》。在上山前,老师与我们讨论了几个想法。一个是显眼度假说,现在的说法是在森林中乔木与灌木比草本受啃噬程度更严重。第二是我们推测大部分的植物对上一级营养级无贡献。基于这两个推测,我们准备在山上采集不同种的乔木灌木与草本,每一种各采集三株,测量他们的啃食程度和硬度,统计数据并制作图表。

 

气象站

  28号的下午,大家来到了东灵山的气象观测站。在这里做了10年工作的白帆老师给我们亲自进行讲解。我们看到了人工的温度,湿度测量仪(需要杨师傅每日三次来查看),还有自动的测量仪,降水量测量器,光照程度,冻土等测量仪器。我们这是第一次了解现在每日查看的天气预报是如何通过仪器的监控传入我们的身边的。

 

植物科普讲座

  来到东灵山观测站的第一个晚上,刘海丰博士给我们科普了一些简单的植物常识。如纲目科属种,不同花序,叶型等。还同时介绍了东灵山当地的特色植物如忍冬,辽东栎,白桦等。让我们在上山前先对当地的植物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第一次上山

  29号,是我们的第一次上山的日子。那天一早,我们寝室的四个人,同样也是我的组员(我,周政赢,胡文芯,孙碧莹)早早就起来吃好饭,准备上山。在楼下与另一名男队员欧阳一回合。跟着我们的带队帅老师孙英韬,与这里的博士生叮当哥(丁彰绮)就一起开始上山了。

  我们一行人排成一队,一言不发闷头赶路。但渐渐的,我便感觉有些体力不支,步伐越来越慢,而另外四个组员依旧健步如飞......此时的我似乎已经觉得身体被掏空。好不容易到了休息的地方,我才稍稍缓了一些。这时我才真正觉得我平时是多么得缺乏锻炼,体能不支,并暗暗下定决心要认真锻炼身体!

走过细石子铺的小路,就来到的我们采集叶片的样方地了。我们的智囊叮当哥告诉了我们不同种植物的辨认方法与如何统计受啃食的程度。我们在样方里时而低头,时而踮起脚采集着自己的植物。

  当遇到很高的树枝时,需要高枝剪。剪子很重,两个人一起才能扶住,有的同学在旁边定位,好不容易终于剪到了一株白桦。大家相视而笑,从彼此的眼中看到了默契与友谊。

  那天我们摘了椴树,辽东栎,忍冬,绣线菊,白桦,胡枝子等植物。并初步进行了第一部的统计,当包里塞满一袋袋树叶时,我们充满了成就感!

 

蚂蚁

  整座东灵山,可以算是蚂蚁的王国。张霜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一些蚂蚁与生态学的关系。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过没有路的小土坡(我们几乎是用爬的方式上了山),终于看到了蚁窝。有许多树已经被蚂蚁所蛀空,我们可以看到的整个树上都爬满了亮毛蚁。它们来来回回地运输着花蜜,时而通过触角进行交流。我们驻足观看,感受着小小的蚂蚁所蕴含的巨大的力量。

  我们还在这几天有幸看到了红林蚁。这是一种战斗性很强的蚂蚁,一旦靠近,它们便会站立起来进行攻击。我们在找到红林蚁后总是想逗逗它,当然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

 

第二次上山

  30号,我们五组带着干粮上山了!我们的伙食是两个馒头,一个鸡蛋,牛奶,西红柿与黄瓜。在上山前我便已经开始期待在山上吃饭的乐趣!

  这次走的路要更远也更险。我再一次艰难地跟着大家的步伐,抓着树到了第二样地。在这途中我们在一棵树旁休息,看到了一个和叶片同样大小的胖虫子,它与树叶的颜色一样,静静地蜷缩在叶子中间。虽然我很害怕不敢触碰,但也被昆虫们仿生的能力惊呆了!不仅可以骗过天敌也几乎可以骗过我们人类呀!

  在第二样地,我们又一次开始采集植物。这次在不同的地区又找到了许多不同的植物,有些太过相似大家不得不做多方面的对比才能确定。摘够了植物便是午饭的时间了。大家坐在石头边,一边谈笑着一边吃午饭,感受着特别的野趣风味!

 

瞭望塔

  在北京的最后一日,我们爬上了瞭望塔。走过六百多节石阶,我终于气喘吁吁地来到了山顶。我俯在栏杆上,看着四周连绵不绝地山峰在一片迷雾中层层叠叠,山峦叠嶂。我几乎要迷失在这一片壮阔的大自然下。我不禁有一些思考,我们人类与自然相比是这么的渺小,却又了解这世间大多数的植物,动物,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强大呢?我想,这可能便是生物对我的意义所在,也是吸引我的地方吧!

 

友谊

  若说这次活动让我初步了解了生物的魅力,这样同样是一次锻炼人际交往的好时机吧。有照顾我的学长,一起欢笑的舍友,互相帮助的组员......若说是前世的几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那我有幸遇到这些有爱的同学们,可谓是几世修来的福分吧!平时的大家欢闹而随意,一旦遇到科学问题便会沉下心来认真讨论,大家能有一个平台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与心得,我觉得也是这次活动的成功之处吧!

 

总结

  这几次上山,我们一共采摘了25种植物,其中10种木本,15种草本。最后的演讲由胡文芯同学与周政赢同学进行,并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也为我们的课题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次的活动让我第一次在书本以外感受到了生物,画在生物书里的植物终于跃然在我的眼前。它同时还让我们了解到科研人员的艰辛与不易,打开了我们的科研之门。同时,它还督促我要认真锻炼身体!就如所长所说的,他办了这次活动,是希望我们这35名学员,最后有人能从事生物的研究,加入他们的行列。这便是这次活动的最大成功之处了吧!

  最后,我要感谢中国科协和英才计划以及中科院植物所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感谢各位老师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指导我们,还有那些为我们做了无微不至后勤服务的不知名的工作人员。有了他们,我们才能在这次活动中有这么好的体验!你们都辛苦啦!谢谢你们!

 

 

 

(三)

周政赢,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一学生

2016年“中学生英才计划”复旦大学生物学科培养学员

 

“英才计划”综合性野外科学考察

  由于对生物学异常的热情和对科研工作的好奇,我报名参加了“英才计划”组织的“综合性野外科学考察”。出发准备时,由于听说要去山里,又是找强效驱蚊露,又是找长衣长裤,运动鞋带了好几双…….当然之后拖着个大箱子走路时也觉得十分麻烦。

  第一天:在北京植物园举行开营仪式,听匡廷云院士“光合作用与光合膜蛋白的结构功能”讲座,选择小组。

  在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由于相同的兴趣爱好汇聚一堂后,我们受到了植物园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热烈欢迎。

  之后的开营仪式单长勇副主任对活动致以了极高的评价。

  匡廷云院士的演讲细致的介绍了植物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蛋白结构。

  在选择小组时,我选择的是第五小组,第五小组的工作内容是“不同类群植物遭动物取食程度分析”。

  第二天:乘车出发前往中科院东灵山北京森林站。参观“气象站”

  在经过长途跋涉后我们终于来到了森林站。大概是在车上闷久了的缘故,一下车感觉高速旁边的空气特别清新——悠悠的凉风穿过高速两旁浓密的树林,在我的耳边轻吟着流传了上百年的童话——总而言之,山里的一切都带给我一种别样的新意。

  在稍作休整后,白帆老师带我们参观了隐藏在密林深处的气象站。

  和我们一般认为的山路不同,到气象站的一路上都是泥土被人们踩实后形成的“泥路”——偶尔有一段石路,上面也是布满泥泞。这种道路结构相对于我们,自然是十分新奇的。

  气象站的自动设备稳定而安静的记录着天气的变化,白帆老师告诉我们,森林站的杨师傅每天都要山上来查看三次这些设备运行的情况,风雨兼程。

  下午的时候,我们一个小组的成员和第四组聚在一起开了个短会,在简单介绍我们小组负责的课题内容后,我们展开了温和而深切的讨论,从“显眼性假说”到“醉汉效应”,从动物与植物的关系到营养级划分……小组成员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完成了初步的实验计划。

  晚些时候,我们从老师那里了解了“东灵山”的概况。

  第三天:登山开展实验(第一样带),进行样本采集并记录数据

  由于要进入样带,我们走的路更泥泞窄小了。

  这次登山两件事最令我印象深刻,从第一件事里我得到的教训是准备活动时思考要充分,第二件事情让我意识到团队活动时要安排好个人工作。

  第一件事是因为穿错了鞋,在山上一脚打滑摔了个大更头。后来老师告诉我登山要尽量穿鞋底花纹明显的运动鞋而不是平底鞋。还好我们小组活动安排中午返回森林站,这给予了我换洗衣物的时间。听说别的小组活动最远是走到了第三条样带。

  第二件事情是因为在统计数据时条件十分苛刻,我们艰难的站在仅容一人通过的小路上进行记录——由于一开始每个同学都轮换着记录,速度非常缓慢——后来经讨论我们安排了各自负责的事务,记录速度明显加快。

  第一天的集体活动很快结束了,我们回到了各自寝室。

  其实这里的房间布置也很简单,一如整栋大楼简单的装潢。由于山里很凉快,房间里甚至都没有放置空调。

 

 

 

 

中学生英才计划简介 

  上海市科协根据《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2013)23号》要求,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试点单位,于2013年4月正式启动了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即“中学生英才计划”)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开展三年以来,两所高校共推荐了110位知名科学家担任导师、执行导师,每年指导来自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七宝中学等十余所高中的60名优秀中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目前累计培养人数达185人。在为期一年的培育中,中学生英才计划学员(即“上海青少年科学社英才会员”)在近几年的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及ISEF、INEPO、SWEEEP等国际国内青少年科技类赛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16年“中学生英才计划”上海地区培育学员已于2016年1月正式进入了为期一年的培育流程,目前各位导师与学员经过8个多月的沟通交流,已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机制,培育工作也逐步进入正轨。各位学员也已按照导师的培养方案,陆续开始学习实验方法、阅读专业书籍,或正式开展实验探究,学生管理与培养工作正在顺利推进中。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