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平台 >>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2017年“英才论坛”在京举办 上海11名英才计划学生获推国际科技交流项目遴选资格!

2018/1/8 本文被阅读过12529次

        1月8日,全国“英才计划” 2017年度工作总结会暨第二届“英才论坛”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顺利举办。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英才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名誉主任韩启德,“英才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王恩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各学科工作委员会委员代表,高校观察员代表,各级省办代表,各培养高校代表,参与中学代表以及参与第二届英才论坛的学员约400名代表共同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主持。

 

·
【总结会篇】总结提升 砥砺前行

总结会现场

 

         “英才计划”自2013年启动以来,迄今已培养2367名优秀中学生,并将继续探索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总结会上,韩启德主席充分肯定了“英才计划”五年来的工作。他指出,“英才计划”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培养造就具有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目标高度一致。同时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合作,扎实推进“英才计划”;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积极推动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工作;要切实做好学生跟踪服务,完善英才库的建立,逐渐壮大英才队伍;要不断弘扬高尚的家国情怀和实现远大的科学理想。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指出,“英才计划”的实施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关乎国家的未来,要积极推动“英才计划”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紧密衔接,她强调,教育部门要与科协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为国家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做出更大贡献。

 

 

        首届“英才计划”上海市物理学科培育学员李嘉晖作为“英才计划”优秀学长分享了自己的英才之路,特别是通过“英才计划”培养平台如何热爱科学、走向科学、投身科学的故事,并表达了对英才导师、复旦大学侯晓远教授以及对英才计划这一培养平台的感谢,鼓励学弟学妹们能够在“英才计划”中实现自己的科学梦。

        会议向2018年新加入“英才计划”培养工作的导师代表颁发了导师聘书,并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姚雪彪分享了本校英才计划“学科轮转”式培养经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院校合作处副处长范体宇在《“英才计划”2018年度工作重点》介绍中提出要充分推动“三个结合,一个探索”来发挥学科工作委员会、高校、省办,导师和中学的作用,创新工作方法,探索英才计划培养的有效机制。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综合办公室副主任杜朋林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本校的优秀经验和2018创新做法。

        此外,各省市参会代表分组进行座谈,就选拔机制、候补机制、跟踪机制和建立副导师(中学老师担任)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基本达成共识。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刘会强就座谈会内容做出总结发言。他表示,要进一步加强“英才计划”宣传力度,要努力把好“三观”—选材选题选导师,要积极探索启动省级青少年科技培养体系,要探讨完善英才库的跟踪机制,真正把“英才计划”做大做强,为国家培育出真正有家国情怀、科学梦想的英才。

 

·
【英才论坛篇】沪上英才  展示风采

        为充分展示一年培养成果、表彰优秀学员研究与学习成果,第二届英才论坛与年度总结会同期举行,通过组织学生分学科答辩以及展板项目展示,向与会专家评委分享研究收获及培养心得。本届英才论坛在去年基础之上,扩大学生参与规模,共组织了2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140名“英才计划”学员代表参与;同时优化并丰富活动参与形式,在展评环节之外,还特别邀请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招生办的二十余名高校观察员参与观摩评估,并组织学生参观北京大学、聆听大师报告、开展分学科动手实践活动等。

 

学科分组进行课题答辩

 

 

展板展示及交流

 

 

北京大学交流与实践活动

 

        经两所培养高校复旦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导师联合评估以及全国管理办公室审核通过,2017年上海市共有22名“英才计划”优秀学员入选本届英才论坛展示风采。经成果展示与评议,英才计划五学科工作委员会最终评选出84名2017年“英才计划”优秀学员和31名参加2018年中国科协青少年国际科技交流项目遴选培训暨Intel ISEF冬令营资格学员。上海市共有17名同学脱颖而出,获得由各学科委员会主任签署的优秀学员荣誉证书,并有11名同学入选冬令营,为上海队争得荣誉!

员书颁学发仪式

 

上海参会代表团合影

 

·
【经验分享篇】

 

上海英才计划实施情况简介

      上海市根据《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2013)23号》要求,于2013年4月正式启动了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即中学生“英才计划”)试点工作。项目开展五年以来,两所高校共推荐了120位知名科学家担任导师、执行导师,每年指导来自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七宝中学等十余所高中的60名优秀中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目前累计培养人数达328人。在为期一年的培育中,英才计划学员在近几年的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及ISEF、INEPO、ISWEEEP等国际国内青少年科技类赛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英才计划培养期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课题导向和兴趣导向相结合的模式对入选学生进行分类培养,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以课题为基础进行学科探究,达到学科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全面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对没有课题的学生进行体验式的兴趣引导,深化学生的科研兴趣挖掘学生的科研潜质。同时,高校导师还会定期组织学科组会及交流会,为入选英才计划的学员们打开科研之门,引领科研之路,引导科学思想,点燃科学梦想,为学生们的未来科研发展奠定基础。

  在高校日常培养的基础上,上海市管理办公室还为英才学员们提供了包括大师报告、学科夏令营、科技交流活动及国内外科技赛事等学术资源。

 

·
【成长感悟篇】
 

  翻翻日记,半年前的今天,暑假刚刚开始,我在交大的实验室里度过了自己的16岁生日。那时我才刚开始独立实验,常有力不从心之感。而今天,我带着“优秀学员”的证书回到上海。那张薄薄的证书在冬日的寒风中显得的那么轻,却又那么重。

  但我知道,这证书以后便不会那么重了。这次论坛上,我认识了许多优秀的同学、许多德高望重的教授、甚至是院士。与他们相比,我明白自己还差的很多。“英才计划”的结束不代表我课题研究的结束,更不代表我与导师、师兄师姐们友谊的结束。路,还是要走下去的,我也一定会努力走好。但无论走了多远,唯有不忘初心,不忘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我科学之路开始的地方,才能不迷失方向。学他人之所长,见己之不足,这便是本次“英才论坛”教会我的东西。

--姚飞白(七宝中学学生,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学科培养学员)

 

  此次英才论坛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在三天的交流活动中,我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同学交流课题,不仅仅是拓展了自己的见识,结识了友谊,更多的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对待科学的执着与努力。与此同时我也将自己的课题分享给了教授同学们,得到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使我能更加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再者我很高兴最后能作为优秀代表上台领奖,衷心感谢科协给予我这一次交流机会!

--江逸舟(七宝中学学生,2017年复旦大学化学学科培养学员)

 

  我在“英才计划”中研究这个课题时,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如程序语言的使用,基本的光学原理,数据的处理,以及对光路的调试等等。“英才计划”培养了我对科学的基本素养,激发了我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得我有了更多的信心参加更多方面的物理知识学习和专科竞赛。

  更为有意义的是,我申请并成功入选2017年度英才计划上海交大格物致知夏令营,让我有了难得的亲临一流高校,聆听院士和专家的科学素养报告,感受了名师在科学研究中的人格魅力,大大拓展了我参与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体验科研的乐趣与视野,激发起了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也提高了我对科技创新课题的研究与分析能力。

--刘子丰(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学生,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学科培养学员)

 

  整整一年,从英才计划学员预备班到将从英才计划顺利毕业,很感谢我在英才计划中学习到的自主学习性,求知欲,科研精神和那些课堂外的科学知识。我也为能通过英才计划认识到了那些在我身边陪伴我成长,带我遨游科学的海洋的教授们而深感幸运。英才计划教给了我很多很多,我也相信我会在未来将我学会的这些应用到我的实际生活与学业之中,展现一位英才计划学生应有的风采!

--柏昱帆(上外附属外国语学校学生,2017复旦大学生物学科培养学员)

 

  2017年暑假,我有一半的时间泡在了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5楼的实验室中,从最基础的称量、研磨、使用移液枪开始,一点点学起。除了偶有在实验室过夜的学长学姐们,每天我都是第一个到达实验室的,在大家开始紧张的实验室一天之前,我会和许杰老师交流一天的实验计划,向他汇报前一天的实验数据,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对前一天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在老师的督促下,我养成了认真书写实验记录并当天处理实验数据的习惯,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我发现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实验室中,我看着学长学姐们精心培育着自己的研究,感受着老师们对于科研以及育人的理念,俨然“与有荣焉”,对于scientist这一称呼有了更深的理解。

  “英才计划”交大的导师们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也培养了我多任务管理的能力,使我能够在忙碌的高中生活中多方兼顾,真正做到学有余力。

--庞可(格致中学学生,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学科培养学员)

 

 

 

 

  我非常幸运地碰到了复旦大学数学系的吴宗敏教授,他给我和另外一位同学的课题很多建议和方法,包括最初选题时的建议、课题开展时建议我学习MATLAB软件编程等。可以说,我的课题得以顺利结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吴宗敏教授给予的帮助。但是他给我的启示,不仅仅在于课题方面。第一次见面时,他就对我和另外一位数学组的同学说,他希望通过指导我们完成课题,激发我们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让我们爱上数学,而不仅仅是完成结题报告。我很感谢“英才计划”,给我这个进入高校,走进优秀学者们的机会。

  北京英才论坛的三天遇到了难得的好天气,去了北大清华,去了科技会堂展示我的课题,还碰到了复旦老校长杨玉良老师,老先生和我谈论课题的进一步深入,以及政协副主席韩启德和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出场自带闪光灯,遇到了很多大佬,都是数学联赛省一的学霸。通过论坛,我对于自己课题的理解和后续深入都有了不同的思路和想法。感谢英才论坛带给我们这个交流展示的平台

--许沛茹(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学生,2017年复旦大学英才计划数学学科培养学员)

 

 

(作者: )